高阻耳機復興!小白入門必選?618,教你如何給高阻耳機選耳放
#1
發表於 2023-6-11 14:03
上面這是一副上世紀6、70年代的國產無線電耳機, 相信很多燒友們都無法想象這就是今天頭戴式耳機乃至入耳式耳機的“上古形態”。
當年這一副耳機的價格高達5元,相當於當時一個普通職工一個月收入的1/10乃至1/6,是妥妥的奢侈品。
如果將耳機的參數報出來可能更會驚掉很多發燒友的眼鏡:阻抗2000~4000Ω!遠高於目前高阻耳機的阻抗範圍,基本可以稱為“超高阻耳機”。讓人不禁懷疑:這麼高的阻抗,真的有必要嗎?這耳機真的可以出聲嗎?
這裡就不得不說到耳機的電-聲換能原理和耳機高阻抗帶來的優勢了。
眾所周知,耳機單元本質上是一種將電能轉換成動能的“換能器”:電流流經線圈產生電磁場,與內置永久磁體的磁場相互作用,使線圈前後移動,從而帶動與線圈連接的振膜振動發聲。
早期的礦石收音機由於使用硫鐵礦或方鉛礦石作為檢波器,內部電阻很大,假如接入的耳機阻抗較小,根據P=u×u÷r,耳機功率也隨之變小,就會出現聲音過小乃至於不出聲的情況。
只有當耳機阻抗夠高,分配的功率才夠高,聲音才會清晰可聞。這就是老燒們口中常常提到的“阻抗匹配”問題。
時間來到21世紀,隨著前端設備的不斷髮展,前端內阻也早就遠小於1Ω,出於縮小耳機體積和減少設備功耗的目的,耳機開始向低阻抗、高靈敏度的方向發展。我們日常用到的很多入耳式耳機乃至真無線藍牙耳機的阻抗僅為16Ω~32Ω。高阻耳機就這麼被時代拋棄了嗎?
當然不是,雖然相比於低阻耳機,高阻耳機在易驅動性和功耗方面敗下陣來,但對於HiFi發燒友而言,高阻耳機始終有著難以磨滅的三大優勢:
高阻耳機由於阻抗較高,不會因為電路中微小的雜波電信號而產生振動,進而底噪過濾能力相當不錯。體現在實際聽感上就是音樂更為純淨,沒有常見的所謂“電流聲”。
由於很多HiFi發燒友都是先從耳機入手開始發燒,很少會考慮到前端功放的素質問題。一隻高阻抗的耳機可以在較大程度上“彌補”前端控制力不強、雜波多的問題,除了在輸出功率上有一定要求之外,基本不會產生“惡聲”,故而是性價比較高的發燒入門之選。
以擁有三種不同阻抗版本(600Ω、250Ω 和 32Ω)的拜亞DT880為例,600Ω阻抗版本的DT880與32Ω阻抗版本的DT880在內部音圈匝數上相同,但音圈導線的直徑更細。
更細的導線降低了整體振動系統的質量,振動慣性也隨之降低,對微弱和快速的信號的跟隨能力增加。也就是發燒友口中常說的“動態”與“瞬態”更好。
如果能有足夠的功率推動,就能呈現出震撼的動態效果和寬廣的頻響。這種效果尤其是在一些大製作編曲中,如交響樂、舞臺劇等,則可以把音樂的氣勢完全展現出來。
高阻抗耳機往往採用了更大面積的振膜,整體振動單元的質量遠大於低阻抗、小振膜的耳機,有著更大的“反電動勢”。
在相同前端驅動的環境下,振膜的振幅更為精確,對同一頻率電信號的還原程度更高,失真更低,還原度更高,聲音更加真實。
既然高阻耳機的優勢多多,那麼為什麼越來越不受到大眾市場的待見了呢?
原因也很簡單:高阻耳機一般體積較大、重量較重,多為專業級產品,特別是需要一定的前端(功放等)支持,像手機、筆記本電腦、MP3這樣的隨身產品很難發揮出高阻耳機的聲音優勢……
以目前在產阻抗最高的高阻耳機——鐵三角R70X為例,我們不妨來計算一下其所需的前端輸出功率。
R70X的阻抗為470Ω,靈敏度為99dB/mW。將其帶入到Headphone Power Calculator中可以計算出想要推好R70X,其前端至少需要高達7.69 RMS(V)的電壓和高達16.4RMS(mA)的電流輸出能力。
而一般的手機和筆記本的輸出能力又是怎樣的呢?
可見想要推好R70X這樣的高阻抗耳機,沒有一臺高輸出功率的前端是萬萬不行的。在前端輸出功率不達標的情況下,高阻抗耳機的聲音不僅密度差、聲音“發虛”,也會因為儲備功率不夠而產生動態壓縮的“削頂失真”問題。
如何給高阻耳機選擇耳放
那是不是在給高阻耳機選擇耳放時只需要考慮輸出功率呢?不妨先來看看耳機放大器的三大作用:
在給高阻抗耳機選擇耳放時,以上三點的重要性應當由上往下逐級遞減:增加推力>減少失真>改變調音。此外,體積大小、外觀設計、接口豐富度、碼率支持性等等都是在設備選擇時應當考慮的加減分項。
空口無憑,不妨來看看真實用戶們的選擇。依舊以鐵三角ATH-R70X為例,乙迷編輯部彙總了來自50位R70X用戶的前端選擇報告,發現以下幾款耳放的出現頻率較高:
飛傲K5Pro ESS堪稱是解碼耳放一體機“千元價位守門員”。低價高配高參數的性價比配置使其成為了很多發燒小白的入門耳放。
K5Pro ESS內置獨立高性能ES9038Q2M DAC芯片+XMOS XUF208 USB解碼芯片,支持硬解高達768K/32Bit,DSD512碼率的高品質音源。
更主要的是K5Pro“小體積,大能量”:飛傲將耳放級TPA6120推薦的10Ω輸出阻抗降至1.5Ω以下,大大提升了對後端的輸出功率;即使後端的阻抗高達300Ω,也依舊能夠輸出高達20Vpp的壓擺振幅。
底噪與失真控制能力也是K5Pro ESS的亮點。<0.0009%(1KHz@32Ω)的THD+N(總諧波失真)和高達118dB(A)的信噪比保證了最終聲音的還原度。非常適合古典大編制等器樂的重放。
豐富的接口也為K5Pro ESS增加了非常大的可玩性。後置的RCA輸出端口可以外接有源音箱,成為桌面音頻控制中心。結合目前618千元不到的全新售價和官方活動,可以說在性價比上又躍升了一個臺階。
如果說上面的K5Pro ESS定位於發燒入門級產品的話,乂度的XA-10就算得上“登堂入室”的發燒耳放了。
不同於K5Pro的由單DAC芯片負責解碼,XA-10採用了“全平衡電路”的雙DAC解碼設計。
兩顆AKM AK4493EQ DAC芯片各負責解碼平衡信號的冷端和熱端,大大降低了信號的失真率。
同樣的,由於冷/熱端信號均有一組OPA1612運放芯片負責放大,平衡口的輸出功率大大增加,使得XA-10擁有高達4000mW(32Ω@1KHz)的超高輸出功率,可以適配包括R70X、HD600\650\660S、拜亞DT系列等16Ω~600Ω阻抗的耳機。
不同於常見“石機”(晶體管功放)常用的乙類放大或甲乙類放大,XA-10採用了甲類放大的設計,消除了交越失真和開關失真。
且甲類放大電路在諧波失真上以偶次諧波為主,在聽感上低音澎湃,中音醇厚,高頻順滑。XA-10的整體調音風格中性偏向流行人聲,非常適合聽歌雜食的發燒用戶。
在數據可視化方面乂度XA-10也獨具匠心:在音量電位器旋鈕的中央植入了一塊0.96寸的OLED屏幕,可以實時顯示機器的工作狀態,相比於調用桌面軟件控制更加便利直觀。
XA-10的體積緊湊,僅為22×7×10cm(L×W×H),狹長形的設計不會過多佔用桌面空間,特別適合搭配顯示器升高架使用,為桌面空間緊張的用戶留下更多的餘地。
歐若拉Aurora一直是鈺龍韻家的拳頭產品。近乎全能的功能配置+獨到的外觀設計使其成為了很多小燒乃至老燒桌面的常客。
Aurora採用了ESS9068AS DAC解碼芯片+XMOS XU216+低相噪時鐘同步處理的硬件架構,並在之後的放大電路中配備了7顆OPA1612運放芯片。
使Aurora不僅輸出功率高達4000mW@32Ω,且整體失真度均<0.001%,適配32~600Ω阻抗的耳機均不在話下。
MQA 8X的解碼功能也是歐若拉的一大亮點,雖然乙迷在前面的文章中已經多次強調並不是所有人都需要MQA解碼功能,但對於使用正版音樂流媒體的用戶而言絕對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加分項。
在後置接口配置上,Aurora可謂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不僅擁有同軸、光纖、RCA線路輸入輸出,甚至配置了適用於外界專業音箱的平衡XLR卡儂輸出口。此外還支持前級/純DAC切換,為用戶的後置升級留下了足夠多的可能性。
當耳放的價格來到甚至超越耳機本身的價位的時候,前端對後端聲音上的加成無疑成為了支撐產品附加值的絕對因素,TA-22+R70X便是如此。
乂度TA-22不同於前三個“石機”,而是採用了“膽結石”(電子管+晶體管)的工作架構。我們在之前的《耳放攻略2020版》中詳細介紹了“膽機”與“石機”在音色上的區別:
而“膽結石”結構採用了“電子管放大+晶體管推流”的電路方案,在維持晶體管高解析力、高瞬態響應的同時吸收了電子管獨有的聲音韻味,取長補短,在無論是流行人聲乃至大編制交響樂等樂種的重放中均能有不錯的表現。
此外,TA-22還可支持用戶自行更換膽管——用戶可根據個人聽感或實際需求選擇插入不同的電子管使用,從而創造出更為個性化的聲音。
此外,TA-22也有著不錯的硬素質:3.12寸的大OLED顯示屏、6.35mm+4.4mm+XLR的耳機接口配置、SBC~LDAC全覆蓋的藍牙通訊協議、118dB的高信噪比和3000mW@32Ω的輸出功率等等都使其成為在該價位極具性價比的解碼耳放一體機。
不同於往年的“低阻高敏輕量化”的趨勢,2023年的全球HiFi圈“一反常態”,國內外廠商紛紛推出了全新的高阻抗耳機。
據乙迷編輯部猜測,高阻耳機“難推易好”,更加適合音樂愛好者發燒入門是廠商們紛紛轉投“高阻耳機”懷抱的主要原因。本質上是迎合了泛數碼or桌面場景化用戶的潛在需求……
不過高阻與低阻之間其實並無高低,也無對錯,只需音樂從心,選擇你所喜歡的、最符合你使用習慣的,就是最好的。
鑑於乙迷私信中詢問相關高阻耳機搭配問題的佔比不斷增多,小編特出一期內容,以飧燒友,希望能幫到有需求的朋友們。
至於未來HiFi圈的發展走向又會如何?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原文連結:https://inewsdb.com/其他/高阻耳機復興!小白入門必選?618,教你如何給高/
inewsdb.com 日日新聞 . 掌握每日新鮮事
inewsdb.com 日日新聞 . 掌握每日新鮮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