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拉基米爾·霍洛維茲(Vladimir Horowitz, 1904~1989)
霍洛維茲1904年10月1日出生於俄國基輔,父親是工程師,母親是鋼琴家。四歲便由媽媽啟蒙開始學鋼琴。平時除了一般課業外,他常與同學一起玩各式各樣的音樂,聯彈﹑室內樂﹑歌劇﹑交響樂,接觸各式音樂.原本,霍洛維茲想成為一位作曲家。1920年他於基輔音樂院畢業時,俄國大革命野火燃燒到基輔,富裕的家庭被視為資本階級而被破壞殆盡; 他開始以開演奏會來賺錢貼補家用。起初,他的音樂會並不受到大家的注意,觀眾席幾乎是空的; 後來情況漸漸好轉,有半場的觀眾; 漸漸 知名度打開, 所到之處受到許多愛樂者的欣賞。 有一年的冬天,他光在列寧格勒就舉行23場音樂會,彈了200多首曲子,俊秀的外表,加上演奏時的強烈震撼力,在列寧格勒成為無人不知的風雲人物。樂迷瘋狂的程度,可媲美當今的偶像歌手;有八名少女更組成 "綠衣團"跟著他到處巡迴。1924年,經紀人Alexander Merovitch 看中他,想介紹他到歐洲表演。1925申請出國不准,他的父親於是想出以要到德國科隆拜Schnabel 為申請的理由,因而獲准。如此一出國境,整整六十年才光榮回國。在德國開了幾場叫好不叫做的音樂會; 一次機會,由於一知名女鋼琴家突然昏倒,臨時找他代打,在沒有排演的情況下,演出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受到觀眾的高度贊賞與注意。
霍洛維茲被稱為拉赫曼尼諾夫作品的最佳詮釋者。他有幾次機會演奏給當時已頗有名氣的拉赫曼尼諾夫聽,他曾經形容說'' 他把整首曲子吞下去了''。1932年,指揮暴君托斯卡尼尼決定啟用霍洛維茲,與紐約愛樂合作演出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皇帝'' 。 音樂會結束的餐會中他認識了未來的伴侶---托斯卡尼尼的女兒溫達。他們於1933年聖誕節前夕宣布結婚,也轉變了他的一生。溫達終身扮演著霍洛維茲的伴侶﹑侍從﹑和第一線的樂評,直至1989年霍洛維茲去世為止。第一次退隱 由於托斯卡尼尼﹑溫達的嚴厲督促與壓力,1936年,他毅然決定退隱潛修,去加深自己音樂內在的表達方式。1939年,於法國東山再起。第二次退隱 1953年2月25日在卡內基廳舉行獨奏會後,又宣布無限期的退出舞台,但錄音繼續。十二年的退隱生活,一方面為了回復身心健康;同時也為了靜下心,重新思考,建立自己的風格。他閱讀了許多書籍,重新研究音色觸鍵,追求更高層次的境界。在此段期間,他並沒有放棄錄音,哥倫比亞公司(CBS)為方便他錄音,於1962年,在他家架設一套完整的錄音設備,只要他想要錄音,可自己操控,或撥通電話,錄音技術人員馬上到。
1965年3月19日記者會中,宣布霍洛維茲將於5月9日重返闊別12年的舞台。這場音樂會一掃過去樂迷的疑念,鋼琴美聲歌唱的迷人音色變化決不是靠錄音的技巧。第三次退隱 1968年為了滿足各地樂迷,親自策劃一場在卡內基廳電視現場轉播演奏會。之後,又因健康因素,第三度隱退。1974年第三度復出演奏會。這場音樂會,連遠在歐洲的卡拉揚也前來聆聽,此時霍洛維茲的音樂呈現非常個人主觀的詮釋方式。晚期的霍洛維茲,彈奏的音樂常被冠上太自由古怪,他的詮釋常出乎意料,和一般我們認定或聽到的版本不同,呈現給我們完全不同的音樂思想。1968年後半,他已很少公開演奏,但家庭錄音仍照常。1989年11月5日,因心髒衰竭逝世。
霍洛維滋為了自己音樂的更上一層樓,呈現給樂迷更豐富的音樂,三度放棄他大好的事業,潛心研究練習,這是一般演奏者很難辦到的。 的確,在他退隱又再重返,每次都有對音樂更深層的表現。他在不同時期常彈奏相同的曲目,錄音紀錄他每段時期對樂曲思考的改變,我們可從不同時期的錄音看到一個演奏家的成長。
[ 本帖最後由 cc.chrischris 於 2008-4-13 10:13 PM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