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到1917年間貝爾格在奧地利服兵役,並於1917到1920年間創作了傑作——歌劇《沃采克》(基於格奧爾格•畢希納的劇作)。盡管音響上極其復雜,但他對士兵沃采克充滿同情與人性的描繪,強烈的戲劇張力幾乎令人無法承受,深深地感染了觀眾。
1925年貝爾格完成為鋼琴、小提琴和13件木管樂器而作的《室內協奏曲》,贊美了由勛伯格、韋伯恩和他組成的三人組,曲中內容及精於計算的結構全部基於數字3。1925-26年的弦樂四重奏《抒情組曲》受某些外部事件的影響,貝爾格把它們隱秘地寫進了音樂。其實那就是作曲家與Hanna Fuchs-Robettin之間的曖昧關系,貝爾格最後的歌劇《璐璐》中赤裸裸的情色描寫由此而來。
1935年貝爾格受委約創作《小提琴協奏曲》,紀念馬勒遺孀阿爾瑪與建築師瓦爾特•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的女兒瑪儂。貝爾格還將巴赫眾贊歌《我心滿足》(Es ist genug)寫入最後樂章,形成動人的輓歌,作品很快完成。但是他再也聽不到自己作品的演出:1935年12月,貝爾格死於敗血症,死後《小提琴協奏曲》的首演成了他的安魂曲。
阿爾班•貝爾格、安東•韋伯恩和他們的老師阿諾德•勛伯格三人代表著“第二維也納樂派”。他們在作曲技法上的探索為整個20世紀音樂帶來了一場革命。
代表作品:
《沃采克》《小提琴協奏曲》《璐璐》《抒情組曲》《七首早期歌曲》 《鋼琴奏鳴曲》